好的,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的意思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且总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。请看下面的版本:
---
那一年,张奎在被追捕前,秘密写下了一封充满急切求助的信件。他安排了专人将这封信送往远方的朝歌城。那位信使经历了艰难险阻,跋山涉水,终于抵达朝歌城,将信件亲手交到了微子启手中。微子启不仅是纣王的亲叔叔,同时也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大臣,拥有查阅和审阅信件的权力。
当微子启读完张奎那封沉重的求救信时,心头顿时一紧,感到一阵冰凉如坠深渊。他急忙赶往鹿台,将信呈报给正在那里的纣王。彼时,纣王正沉浸在观赏舞姬翩翩起舞的欢乐中。正当纣王兴致盎然时,侍卫来报说有要事求见,纣王心情顿时被打断,脸上露出不悦,追问是谁。侍卫答道是他的叔叔微子启。听闻是亲叔叔,纣王无奈,只得召见。
微子启将张奎的求救信递交给纣王。纣王细读后,怒火中烧,当场振臂高呼,表示要亲自御驾亲征,扫平西岐的叛乱,誓要维护王朝的威严和天下的安宁。
展开剩余87%有些没读过原著的朋友们,往往将纣王视作一个只懂享乐的酒囊饭袋,认为他除了荒淫无度毫无优点,甚至说他是“二世祖”也不过分。高石溪对这种评价并不感到意外,因为电视剧中纣王的形象就是典型的贪财好色之人。但事实上,女娲宫进香之前的纣王,是一位英明的君主,智勇兼备,体魄强健,甚至能单手托起房梁,堪称力大无穷。
然而,昊天上帝为了选拔天下英才,实际目的是发动一场浩劫,筛选出他的“打手”。纣王身为人间的君主,本应守护人间的和平稳定。但如果人间安定了,昊天上帝的选拔计划就无法顺利推进,于是他决定铲除这块绊脚石。为此,昊天上帝联合元始天尊、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三位圣人,共谋发起封神榜计划。
所谓的封神榜计划,就是这四大圣人为了替昊天上帝选拔365位诸神,保卫世界和平而策划的行动。换个说法,就是一个华丽的“人才选拔”大计。但实际上,没有这计划,世界本来也能保持和平,因此百姓根本无需这套体系。
而这个计划最大的障碍,恰恰是纣王。于是商朝宰相商容才会突然提出让纣王去女娲宫进香的建议,成为了封神榜阴谋的导火索。
那么下一步怎么做呢?昊天上帝的首要动作就是点燃战火,让百姓流离失所,然后以救世主的姿态,借封神榜之名恢复和平。由此可见,这些圣人并非正义使者,而是虚伪的权谋家。正如庄子所言: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,真正制造盗贼的,是那些自称圣人的人。这也是古人常说:“窃玉者盗也,窃国者诸侯也”的深意。
许多人不理解这句话,高石溪当初也如此。但后来他渐渐明白了:偷玉的人不能修改法律,所以是贼;而窃国者可以左右法律和历史,所以被称为国王。毕竟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。
回顾中国古代的官方历史,除了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较为可信,其他多半是经过粉饰和虚构的。毕竟没有哪个朝代会允许自己被明目张胆地丑化,皇帝不会允许,百姓也不会允许,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深入人心。因此本朝的正史往往带有浓厚的美化色彩。
下一朝代写前朝历史时,自然也会将前朝描述为昏庸残暴,既然被推翻,必然有“坏”的理由。若实在找不到缺点,只好抹黑其统治者为贪财好色、邪恶无道。秦朝和隋朝尤其如此,因为两朝统治时间短,缺少足够多的官方美化,后代王朝流传下来的多是诋毁的记录。
这也是为什么商朝、周朝、汉朝、唐朝的历史形象普遍较好。无论民族,大家都乐意用“商人”“周人”“汉人”“唐人”自称,这种深厚的朝代认同感源自他们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积淀。实际上,这些朝代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完美,秦朝和隋朝也没想象的那么糟糕。
虽然历史评价褒贬不一,但根据遗留下来的资料显示,秦朝和隋朝的百姓生活自由度反而高于商周汉唐。时间和文化传承对民众认知的影响不可小觑。高石溪曾读过一位历史学者的论述,说所谓唐朝的“贞观之治”、“开元盛世”的粮食和物资,并非完全是唐朝自己生产的,而是消耗了隋朝积累的国库财富。
隋朝的财富储备足够支持唐朝20年的粮食供应。如此看来,哪个朝代更富裕,实难断言。真实的历史,尤其是官方史书,往往不及一部精彩的故事书。可以说,中国古代官方编纂的二十四史,本质上是粉饰统治者的故事集,大家看看就好,不必全信。有个大原则记住:官修史书中称赞的多半不是真实,而那些被抹黑的统治者,真实情况反倒可能是廉洁正直的君子。
《封神榜》中,有一件事尤其奇怪。纣王登基七年多,商容为何迟迟没提出去女娲宫进香?为什么闻太师离开后,他才急着提出?因为商容明白,只要闻仲还在朝中,肯定会阻止这个计划。虽然女娲是圣人,但她的地位与纣王平齐。人王掌控着人间的气运,即便圣人也不敢公然威胁他。
现代人误解纣王在女娲宫写诗是亵渎行为,其实是后人篡改的历史。封神榜开篇明确指出,商朝历代国君都是人王级别的存在。也就是说,纣王是当代人王,拥有整个人族的气运。伏羲、轩辕黄帝、神农同样是人王,女娲见到这三位圣王还需行礼,足见人王地位超越身为圣人的女娲。
实际上,封神榜中凡人成圣有三条路径:第一种,是天地初开时便已圣人,比如元始天尊、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,这类为先天圣人;第二种,是通过修炼功法成圣,这条路是阐教和截教弟子们追求的巅峰,云霄仙子、多宝道人、燃灯道人等大罗金仙已近圣人,只差一步;第三种,则是通过积累人族功德,最终成圣,典型如伏羲、神农和轩辕黄帝。
这三位皆为历代人王,轩辕黄帝为最年轻的圣人,且为阐教元始天尊的徒弟广成子的弟子。由此可知,只要成为人王,就有机会依靠功德成圣。纣王就是这一代人王,进香女娲宫前,他勤勉尽责,功绩斐然。可以肯定,若无封神榜阴谋干扰,纣王去世后必能凭功德成圣。正因如此,他才有资格在女娲宫题写那首诗。
问题来了,纣王如此强大,为何商朝官员劝他抹去那首诗?原因有二,一是大臣们地位低微,二是纣王当时还只是潜力圣人,尚未真正成圣。
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,假设纣王写的诗相当于“500万大奖不稀奇,白送都不要”的言论。普通人听了肯定觉得荒谬,嘲笑说话者是傻子;但如果这话是马云、王健林或马化腾说的,就完全不同了。500万对普通人是天文数字,但对每天净赚亿元的富豪来说,这点钱根本无足轻重,白给他们都不要。普通人的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,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谁都会要500万。
比如马云身价超过两千亿人民币,500万不过是其财富的四万分之一。要是把两千亿缩小成8万元,那500万相当于2块钱。普通人会为2块钱奖金开心吗?至少我不会,甚至可能随手扔掉奖券,因为领奖花费可能超过奖金本身。对于马云来说,露面领奖这500万奖金的消耗远超奖金额度,完全没必要。
有人不理解领奖的消耗如何超过500万?这消耗不仅是车费和时间,更包括外界对他的猜测和公司股价可能受影响的隐性代价。若真领了这500万,外界会怀疑他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,甚至影响其公司市值,反倒是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。
所以可以得出结论,凭纣王自身条件,他在女娲宫写诗是合情合理的,但绝不会是他自己主动写的,而是有人借机陷害。女娲为何愤怒?难道她不知道纣王的未来?并非如此,作为圣人,她早知道纣王天生具备成圣的命格,但更明白昊天上帝及三教圣人正密谋颠覆这局,且计划核心就是要发动世界大战,而破局的关键是铲除纣王。因此她的愤怒多半是掩饰真实的政治斗争。
这一切都是利益的博弈。试想,如果在女娲宫题诗的不是纣王,而是伏羲,你觉得女娲会如何反应?肯定是娇羞且欣喜,因为伏羲乃是她的丈夫。问题不在诗的内容,而在于写诗的人。就像帅哥美女说话被视为搭讪,普通人说同样的话则被认为骚扰,丑陋之人则被骂耍流氓一样,错误的不是行为,而是身份。
纣王作为人王,身边有护法神相伴,却仍然在女娲宫进香时遭到黑气袭扰,心神大乱。由此可见,施放黑气者必定拥有圣人级别的强大实力。而女娲宫是女娲的地盘,女娲是圣人,谁敢在她领地上捣乱?即使是圣人也不敢在女娲宫祭典中兴风作浪。
因此可以推断,攻击纣王心神的黑气来源,要么是女娲本人,要么是她默许的圣人。原著中,纣王写诗时精神状态异常,身体显然被某个高人控制,而那人实力必然高于普通圣人。
高石溪个人认为,商容也是祸根之一。纣王写完诗后,他却急着要求纣王抹去诗文,极不尊重纣王,竟敢指挥君主行事。实际上,商容是在火上烤纣王,害怕纣王清醒后撤销诗文,所以故意提出这个问题。而被控制的纣王当然不能抹诗,因为这首诗关系到其形象,关系到百姓对他的信仰和崇拜。
等纣王清醒后,即使想撤销也做不到,因为君王的言语即政令,政令不能自相矛盾,否则会损害威严。因此可以断定,商容是商朝的叛徒,罪大恶极。
精神崇拜是信仰力的体现,也是人王积累功德、成圣的根本力量。四大圣人联合设计封神榜,实则窃取人族信仰,夺取人王成圣的源泉,这就是为什么纣王之后,再无人能够功德圆满成圣,甚至没人再能成为人王。
有人说姬发不是新任人王吗?其实他不过是阐教的傀儡。姬发确实机智,为了保命装疯卖傻,类似韩信的策略,但这样的人最坏且无耻,手段极端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堪称人间魔鬼。所以世人评价纣王是人族最后一位真正的人王,绝非无因。
---
改写后文章保持了原意,并丰富了细节和表达。你觉得如何?要不要我帮你再调整或添加某部分内容?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配资-短线配资平台-配资网址-线下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